阿里康网
肺炎
快速搜索

儿科成“输液病”重灾区 医生:患者的信任很关键

2015年09月16日

我国存在过度输液的现象,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医药领域专业人士关心的话题。随着卫计委、食药监总局等多部门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不断增强,过度输液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过度输液依然痼疾难除。医学专家分析认为,医疗体制不够健全、大众缺乏医疗常识等,是导致过度输液的重要原因。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患者加强对医生的信任,是减少不必要输液的有效途径。

“输液病”普遍存在 儿科是“重灾区”

孩子发烧打瓶点滴,老人咳嗽打瓶点滴,胃疼、闹肚子挂瓶水……输液的现象十分普遍,观察各大医院的输液室,经常是人满为患。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前一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中,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时隔四年,大众不再像以前那么迷信“打吊针”,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把输液当作“终极”治疗方法:不管什么病,如果吃药效果不明显,那输液肯定能治好。医药不分家的医疗体制,导致民众的观念长期受到误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了‘输液病’,认为输液病好得快,医生不给输液,就是故意为难我、不重视我。一方面人们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

儿科成“输液病”重灾区 医生:患者的信任很关键

过度输液的现象在儿科尤为常见,很多家长对输液存在认识误区,一种是认为输液是‘高级’的治疗方法,什么病都治;一种认为输得越多好得越快,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输。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度输液的存在,很多孩子已经产生了耐药性,生病之后不容易好,就算家长明知道输液多了不好,可是看着病怏怏的孩子,还是希望医生开吊针,让孩子快一点好起来。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朱建宏认为,过度输液,和医患双方都有关系。“一方面,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严格来说不需要输液的疾病,医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最终给患者开了吊针;另一方面,患者和家属的医疗常识有限,长期以来,没有合理认识输液的作用和危害,在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主动要求输液经常能够得到满足。”

过度输液危害大 易造成不良反应和医源性感染

临床中,只有具备特定的指症,医生才会考虑输液,否则就违背了合理用药的原则。那么,哪些病可以输液、哪些病不必输液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