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心肌炎
快速搜索

秋凉 警惕小感冒引发心肌炎

2015年09月19日

案例:

入秋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明上周感冒了,妈妈看他不是太严重就自己在家给他熬了些“感冒茶”喝。几天后,乐乐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没有了,但妈妈却发现他好像很疲惫,早上不愿意起床上学,在家里休息也是整天无精打采的。

秋凉 警惕小感冒引发心肌炎

这两天,小明总是指着胸口向妈妈嚷嚷说:“这里痛……”妈妈吓了一跳,连忙带乐乐到医院看病。儿科医生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让他进行了心电图、心肺X光、血清等系列检查,最后确诊为心肌炎。

小明的妈妈很疑惑:“孩子明明就是感冒了,怎么几天不到就折腾出心肌炎了呢?而且这个心肌炎也似乎没什么症状,如果不是乐乐说"胸口痛",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呢!”

秋季感冒 或是病毒性心肌炎

白露过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变凉,昼夜温差较大,人们极易感冒。一般感冒,多喝点水,服些药,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然而有些特殊的感冒,还有可能置人于死地。为此,专家提醒大众:有些“感冒”其实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前期症状。

据介绍,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侵犯心肌的病毒,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柯萨奇、埃柯、流感、副流感、腮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为主。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时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酷似感冒,常因此而被误诊、误治。多数患者有循环系统的症状,如心前区隐痛、心慌、乏力、恶心、头晕等,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会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而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痊愈,不遗留任何症状或体征。部分患者经过数周或数月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但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变化,此种情况历久不变,据统计有一部分心肌病是由病毒性心肌炎演变而来的。

心肌炎起病前常有感冒腹泻症状

心肌炎分三种类型:一般型、暴发型、隐匿型。

一般型:起病前1~2周常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如感冒、腹泻等,然后出现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可能会发现心脏扩大,心音低钝或心律不齐等体征。崔教授说,乐乐便是属于这种类型。

暴发型:起病常常没有任何先兆症状和体征,来势凶猛,临床常表现为突然抽风,医学上称为“阿斯综合征”,这是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脏向外泵血减少,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抽风。暴发型还可以表现为突然心力衰竭、血压突然降低而出现心源性休克等。

隐匿型:起病时没有明显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前驱病史,常在劳累后出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

临床上最常见的起病方式为一般型,但暴发型和隐匿型对患儿的威胁最大,要引起家长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心肌炎治疗 休息很关键

少数病毒感染如麻疹、脊髓炎病毒等可以通过预防接种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

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但应用洋地黄类药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扩血管药和利尿药也可应用。早搏频繁,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室性心律或窦房结损害而引起昏厥或低血压,则需用电起搏或电复律,多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借起搏器渡过急性期后得到恢复。 结合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使大部患者痊愈或好转。

一、休息:急性期至少应卧床休息至热退3-4周,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更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减少心肌耗氧量。

二、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之一,为防止细菌感染,急性期可加用抗生素。

三、维生素C治疗:大剂量高浓度维生素C缓慢静脉推注,能促进心肌病变恢复。

四、促进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多年来常用的如极化液、能量合剂及ATP等均因难进入心肌细胞,促进缺血心肌细胞的能量合成,有效稳定受损心肌细胞膜,改善心肌泵功能,显著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心肌的作用,减轻心肌所致的组织损伤。瑞安吉口服溶液,2岁儿童每次10ml,每日2次;2-7岁,每次10ml,每日三次;>7岁,每次20ml,每日二次。

五、抗病毒治疗:有报道联合应用三氮唑核苷和干扰素可提高生存率。

心肌炎护理 发病期安静卧床

小孩子得了心肌炎应该如何治疗呢?崔其亮指出,治疗方面主要包括:

安静卧床休息很关键,尤其在急性发病期。应限制体力活动,不过也应避免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轻型心肌炎病人,在退热、心率和心律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于劳累。慢性心肌炎(病程一年以上,病情反复发作,伴有心脏扩大者)要长期注意休息,药物治疗。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