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糖尿病
快速搜索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

2015年04月18日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现象。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因多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故被称为黎明现象。

  糖尿病“黎明现象”的诊断:

  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糖尿病“黎明现象”的发生机制:

  黎明现象多见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清晨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有类似的昼夜节律,即清晨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血糖正常与否取决于有无足够的胰岛素,正常人可通过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来代偿,而糖尿病人则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决定不足表现为高血糖。

  2、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安等都存在黎明前或清晨分泌高峰,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加重,而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

  糖尿病“黎明现象”的治疗:

  众所周知,血糖波动和高血糖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是诸多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始动因素。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自身存在着糖尿病“黎明现象”,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

  首先,该病患者在坚持使用一般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增加餐次(一日可安排4~5餐),同时,在晚上临睡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应加餐1次,可少量吃些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如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饭或几片面包等。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夜间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避免其出现糖尿病“黎明现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