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秋季防治高血压的六大误区 导语:天气渐凉,秋季已经来了。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在犯愁,因为秋季冬季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并发症比如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病的人……
导语:天气渐凉,秋季已经来了。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在犯愁,因为秋季冬季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并发症比如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病的人更增加突发的危险性。那高血压患者在秋季应当怎样预防高血压?在防治高血压的同时都有哪些误区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
秋季防治高血压的六大误区
秋季天气比之夏季气温要低很多,也是高血压疾病高发季节,据统计,50%以上的脑中风患者发生在秋冬季节。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1.秋季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
2.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减慢,最后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3.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差,也很容易成为脑中风的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
那么发生高血压时我们如何治疗呢?首先我们要解除治疗高血压上的六大误区。高血压病大多数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必须引起重视。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下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误区之五: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易过度降低血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