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西医相关疾病] 西医学的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本病是因机体正气不足,营不内守,卫不御外,抗病能力低下,暴感风热之邪而发。其感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先犯上二焦肺卫,首当其冲,“肺主气属卫”,所以,风热犯肺,外而邪正相争,表现为发热恶寒;内而肺气不清,失于宣肃,则咳嗽咯痰。病势不解,则卫气之邪入里而达气分,肺气壅塞,出现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带血等痰热壅肺之证,但病变重点始终在肺。
初病为阳、热、实证,后期则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
二、病象
病饥关键:痰、热、毒互结于肺。
五、病性
一般较短。
分虚、实两类。以实者居多。
(二)鉴别
风温肺热病
[沿革] 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这里所谓的风温,是指温病误治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风温肺热病完全不同。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指出了风温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明·汪石山首先确立风温病为4种温病中的独立病种。“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者。”即指风温病。在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春季温病皆由于“冬伤于寒”的传统观念。清代为风温病成熟时期,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为风温的传变及辨治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若邪热深盛,邪正剧争,正气溃败,骤然外脱,则阴津失其内守,阳气不能固托,终则阴阳不能维系,形成阴竭阳脱。此外,风温热邪,久羁不解,易深入下焦,下竭肝肾,导致真阴欲竭,气阴两伤。
六、病程
因风温病与肺热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故合称风温肺热病。1986年全国热病北方协作组制定了风温肺热病诊疗常规及标准,应用至今。
三、病位
3.肺部体征局部叩诊可有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2.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或带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恶寒或寒战,胸痛,气喘。
七、病因病机
发热,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或带血,恶寒或寒战,胸痛,气喘,口渴。甚则出现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八、诊断与鉴别
四、病类
小儿肺热的症状
[病名] 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是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邪热内陷,即现“逆传心包”;或邪热羁留不解,深入下焦,则劫灼真阴,下竭肝肾。
4.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1.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若失治误治或治之不当或正不胜邪,必邪气深入,病情发展,其传变趋势有二,一为顺传于肺胃,而气(痰热壅肺)而营而血;一为逆传心包,而心营,而神明(脑)。所谓逆传心包者,为邪热内炽,上扰神明,神明错乱,而有神昏谵语、舌謇之症。总之,肺卫之邪顺传入气,逆传心营,是风温传变的两种不同趋向。
1.与麻疹鉴别 麻疹初起可见发热、头痛、咳嗽等肺卫症状。但麻疹多见于小儿,有流行性特点,口腔可见麻疹粘膜斑,经3~5天可出现皮疹。
2.与风热感冒鉴别 风热感冒亦系风热病邪引起,初起病位亦在上焦肺卫,但病情较轻浅,以卫表不和,肺失宣降为主,病程短,少传变。
延伸阅读:
肺肉质变
E、肠血吸虫病 D、肠结核 C、肠伤寒 B、肠阿米巴病 A、细菌性痢疾 41、易引起肠腔狭窄的疾病是【D】 E、肾结核 D、骨结核 C、结核性胸膜炎 B、粟粒性肺结核 A、全身粟粒性结核 40、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胸导管后易发生【B】 E、肺内病变多位于下叶 D、空洞的形成比原发性肺结核病少见 C、肺……更多>>
肺部解剖
肺有二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肺总容量】是指肺所能容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