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本病群体之大多数(约95%),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因这两个作用不同在个体表现亦不同。
2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尤其40岁以后起病,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一些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部分病人诊断时已有血管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自我血糖监测,口服药物治疗及胰岛素治疗。 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人员,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生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对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适的总热量、植物成分规则的饮食安排等措施的基础上,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肪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 体育锻炼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一小时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但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安排。 自我血糖监测为糖尿病患者和保健教育人员提供一种动态数据。应用便携式血糖机可经常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血糖水平,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此外,应每三周复查FA,每两至三月复查HbA1C,了解病情控制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口服药物治疗临床上主要有四大类:一、促胰岛素分泌剂;二、双胍类;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四、噻唑烷二酮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磺脲类的降血糖作用有赖于机体尚保存有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β细胞组织,此外,磺脲类有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考虑为胰腺外作用。部分磺脲类有增加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小板过高黏附性和聚集,有利于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非磺脲类促泌剂的特点为降血糖作用快而短,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双胍类主要机制包括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通过抑制肝糖元的异生和分解,降低过高的肝葡萄糖输出;降低脂肪酸氧化率;提高葡萄糖运转能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或腹泻,经治疗一段时间后,此症状减轻。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结合和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起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被激活后通过诱导脂肪生成酶和糖代谢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分化,并提高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被视为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治疗适应于:一、1型糖尿病;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时;三、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四、因存在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五、妊娠和分娩;六、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未获得良好控制;七、全胰腺切除及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2型糖尿病早期病人往往无明显症状,这时空腹血糖在肾糖阈水平之下,临床上可无“三多一少”症状,但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仍在进展。这一阶段部分病人处于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伴轻度的胰岛素分泌缺陷,临床上可只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凝状态、轻度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这部分病员往往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治疗不够积极,需临床医护人员主动对其进行宣教。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尤为重要。对部分病人认为主食中米饭已减少,但进食豆制品类可不限制,尤其是喜爱在临睡前喝些牛奶、吃些甜点的想法,尤为不妥,本人主张对超重、肥胖者临睡前不宜进食,可喝些水(夜间易发生低血糖患者除外)。总之,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及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
延伸阅读:
什么人易患低血糖
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毫升,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毫升,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克。青少年的脑组织正处于发育期,血、氧、葡萄糖的需求量比成人还高。如血糖过低,脑意识活动就会出现障碍,长期如此,势必影响脑的重量和形态发育。 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更多>>
贫血和低血糖有什么关联吗?
可引起类似于低血糖的症状,但不是低血糖.而且部分贫血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还有可能高血糖.可服中药汤剂治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