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我国超重肥胖者急速增加与此同时高血压患者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也已经升至10%。所谓的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可是随着高血压人群的增加此种疾病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患病群体不得不引起重视。
通常来说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95%以上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虽只占其中的5%左右但都有明确而独立的发病原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血压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是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始终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正所谓知道≠认识下面我们就给广大患者介绍一下关于高血压认知方面的误区。
高血压治疗≠药物治疗
其实对于某些高血压患者来说非药物治疗是首选疗法和基础疗法因为这些人的血压升高往往都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出现的。研究证实有效的非药物疗法主要有控制体重、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身体及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能降低血压的药物≠理想的降压药
降压不是治疗高血压的惟一目的也不是评定降压药疗效的惟一标准。在临床上理想的降压药应该在降压的同时不会影响患者体内的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只有这样的降压药才适合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也是最为理想的降压药。
降压效果越好的药物≠安全的降压药
一般来讲除了对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降压治疗外对其余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患者)都应尽量采取平稳降压的治疗原则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患者极易出现脑缺血或体位性低血压。另外有的高血压患者常在临睡前服用降压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很危险的。这是因为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其血压会自然有所下降而且以睡着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患者在临睡前服药2小时后也正是药物的在体内的高浓度期这样就容易导致患者血压的急剧下降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据报道约有40%的致命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都是由低血压造成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收缩压低于100毫米汞柱或低于原来血压的15%~20%则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守服药时间尽量在上午9~10点和下午2~3点服药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效果。
新的降压药≠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均有效
一般来说新药需要接受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被确定疗效。高血压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选择药物而不能盲目地青睐所谓的“新药”。实际上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都各有优势如不同类型的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其作用部位和程度都不相同;尼群地平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较强适宜于合并冠心病或心肌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尼莫地平可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部供血适宜于合并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的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缓解心肌肥厚的作用适宜于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但以心腔扩大为主的心衰患者应慎用。
血压降至正常≠治愈
临床上有不少高血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压会降至正常水平。此时他们就自以为疾病治愈了便擅自停止了治疗。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病情复发。一旦病情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体将造成极大的损害。专家指出在治疗高血压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采取阶梯式的治疗方案即开始用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再适当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种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治疗
很多高血压患者一旦自我感觉良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定期监测血压直到发生了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后才幡然醒悟。由于老年人的各系统功能已经发生退化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很不敏感有的人甚至在血压升高后也不会出现典型的头痛、头晕、头涨等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能被这种“无异常”或“良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希望患者在了解了这几大误区以后能够对高血压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认清了高血压的真正“面目”在应对它的时候才能够游刃有余。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咨询在线专家专家会为你进行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