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流传于30年代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深负众望的一代名医威廉姆士感到自己有高血压症状但他太忙了整个白天都无暇测量自己的血压只得每天中午“挤时间”自测血压。但测量的结果却颇出他的意料连续几天都得出“不高”同样的结果。因为深信自己的测量技术和血压计的性能威廉姆士便认为自己未患有高血压。事实上他的高血压正在向坏的方向发展以至到了后期非常严重但仍不自知直至出现高血压危象而死亡。
一代名医治愈了无数高血压病人但自己却死于高血压这实在是一大悲剧原因何在呢?因为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不是恒定的而是在波动在某一时刻测量的数据则为“瞬时血压”是测压的“快镜头”它不能反映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实际情况是指一天24小时血压的波动情况。若每1小时(或2~4时)测一次并将每次的数据画于坐标你就可以发现这“坐标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波动情况因人而异较多的人血压波动模式是“马鞍型”即血压于清晨开始升高到上午9~11点达高峰中午下降下午14~18点第二次升高晚间开始下降形成了“马鞍”(又称M型分布曲线)半夜最低。这已为新兴的生物钟学说所证实但威氏时代却流行着一种“平衡论”学说认为人的一切生理、病理指标量值在一天中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在一天中不论何时测血压数据都有代表性威氏就是这种“平衡论”的牺牲品后人称之为“历史上自误性的医疗事故”。在目前“时间医学”仍未普及的情况下这种“事故”仍在不断发生!
治疗高血压“择时”很重要即掌握一天中血压峰值择时用药。一般应在血压高峰之前1~2小时服药。待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达最高值时恰是血压高峰时此时降压最有效。其实病人应学会自测血压一天测4~6次连续数天便可摸索出自己血压的波动规律并据此规律来确定服药时间。
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必须进行更新即以往服降压药是一天3次特别是夜晚血压已下降一般不须服药降压了(血压很高者例外)。若在血压降低时还服药会使血压更低并可引起“反跳”第二天血压反而上升。我国许多高血压的老年人为了“平安过夜”每晚临睡前服药是要不得的许多人久服无效的原因也在这里。另外开始服降压药要慎之又慎。你也许认为懂得上述知识后便可放心地服药了但首先要弄清的是你是否真的是高血压?即使真的是高血压也不要立即服降压药而应先进行“非药物治疗”(锻炼、减肥、限钠补钾、补钙、静养、排除心理因素等)这样做3~6个月若血压还降不下来才可考虑用药但也要从小剂量开始。要知道一旦服药便不能停;血压正常了仍要服维持量否则会反跳。所以高血压患者常须终身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