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疾病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每患者对中药和西药的化学反应、适应能力又各不相同不同降压药的药力也不同。因此患者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坚持“一对一”的用药原则。高血压患者应该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医院检查一次观察病情的变换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许多临床试验证明了我们经常应用的外周血压与脑卒中或冠心病呈对数一线性关系而降低外周动脉血压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患病率临床常用的外周胧动脉压测定相比中心动脉压测定而言简便、易行并且是无创测定。然而外周动脉血压并非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中心动脉压相一致。左心室收缩射血后产生的压力波通过各级动脉向全身远端传播在流经阻抗互相不匹配部位时(如动脉分叉处)就可产生压力波反射两者相互作用能够产生供测量并分析的压力波曲线这包含了反射波与压力波在循环动脉的某个固定部位形成的重合波。这种相互作用影响反射波与压力波的平均膨胀压进而影响速度、振幅。中心动脉压高低除了射血形成的压力外还受到包括反射点位置、反射波幅度、心率和脉搏波传递速度(PWV)的影响在大动脉血管壁弹性明显减退而PWV增快的情况下反射波重叠的时间是收缩晚期第2压力高峰波在收缩期的产生会导致收缩压上升舒张压相对下降脉压绝对值增大。有些作用于血管的药物例如临床常用的硝酸酷类制剂因为强烈的扩管作用减慢了压力波及反射波的传递速度即使肪动脉血压没有受到较大影响也可监测到中心动脉的SBP降低。
再进一步应用COX比例一风险模型试验方法在没有校正年龄及其他危险因素前发生的临床终点事件与肪动脉的脉压、CAP的输出压、反射波指数、增强压相关而校正基线后主要终点事件仅与中心动脉的脉压相关。鉴于上述因素从CAP这一新概念视点来评价治疗后的总体治疗效果可以让临床医生选择更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然而CAP在降压治疗特别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临床医生及患者足够的重视有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还缺乏足够的硬性的终点临床试验研究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