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hypertension)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多见于30~40岁以后的中老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遗传因素1.1家族性遗传一项涉及到1423例青年人的研究表明川,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10年后收缩压明显比对照组高,左室重量指数也明显增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血压个体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与对照组也不一,给予静脉注射O.5和3.0mg-min-].kg的血管紧张素Ⅱ,并且给予盐负荷,测定两组的动态血压、尿钠钾排泄量、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等,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青年人盐负荷后醛固酮分泌不足,而注射血管紧张素Ⅱ后醛固酮分泌大大增加,分泌时问延长,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另外,高血压患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的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以抑制Na/K+-ATP酶活性,使得Na/K泵的功能降低,向细胞外的转运减少,导致细胞内Na、K的浓度增加,细小动脉收缩加强,从而使血压升高。 1.2基因变异和突变1.2.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RAAS是调节机体的钠钾平衡、血容量和血压的重要环节。其中,起推动作用的是肾素的释放,静脉血中的肾素将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再经肺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II可直接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亦可使交感神经冲动发放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体内水钠潴留,最终导致血压升高。研究证实,人体组织局部也可产生血管紧张素Ⅱ,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心肌细胞肥大,引起血管壁增厚、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肥厚等改变,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循环血中的RAAS与高血压的关系尚无肯定的结论,大约l/4的EH患者血浆中的肾素活性是低的p。 1.2.2利钠激素利钠肽主要有心房利钠肽、脑利钠肽和c一型利钠肽,在调节血压与液体容量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利钠肽受体基因3’一未翻译区(3’一UrR)发现一个新的插入/缺失(I/D)多态[~D15129与高血压家族史和收缩压明显相关。研究发现HJ,高血压患者血浆利钠肽水平明显下降,有家族史的正常血压患者其血浆利钠肽水平明显降低,利钠肽受体A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和左室肥厚明显相关。 2环境因素2.1个体行为因素2.1.1吸烟多因素分析表明,在与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关系中,吸烟和高血压家族史间有交互作用:在无高血压家族史者中,吸烟与高血压病无关,但同时吸烟降低了高血压家族史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度。吸烟为什么会引起血压升高呢?目前认为:主要是由烟草中所含的剧毒物质尼古丁所引起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和肾上腺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长期大量地吸烟,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性收缩,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变性,血管内膜渐渐增厚,形成小动脉硬化。 Lekakis[5]等发现吸烟可明显降低反应性充血所导致的肱动脉的扩张能力,而对二硝酸异山梨醇酯引起的血管扩张(非内皮细胞依赖性的)无影响,提示吸烟是通过影响内皮细胞而非平滑肌细胞来减弱血管的扩张能力。 Mahmud[61等发现急性吸烟可以增加吸烟者动脉的硬度,表现为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vwv)~l快、压力波增强指数增加。 2.1.2饮酒与肥胖中医学认为,酒大热有毒,少饮则活血行气,过饮则伤神耗血,致肝火、肝风上扰,肾阴虚损,导致阴阳两虚,出现高血压的证候。现代医学认为,酒精可使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 研究表明,饮酒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肥胖等因素有相加作用。肥胖者的血液总容量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增多,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容量增加,引发血压增高,这是肥胖引起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另外,肥胖者还易合并脂质异常症和糖尿病,加之体力活动相对较少,所以,动脉硬化的发生危险大大增高,变硬的血管难以随着血液的流入而扩张,导致血压增高。 2.2饮食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饮食摄入盐量与血压呈正相关,血清钠和血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利尿剂主要是通过减少体内钠而产生降压效应。在血压正常个体与高血压患者中也存在对食盐负荷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对食盐敏感或不敏感。食盐敏感者在食盐负荷后,伴随尿钠排泄量的减少及细胞内钠含量的增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血压明显升高。过量的食盐摄人还可加速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诱发动脉血脂沉积,促使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细胞内的钙动员,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可损伤内皮细胞,使NOS/NO与内皮素一I系统失去平衡,引起血压增高。 3神经内分泌因素3.1去甲肾上腺素(NE)当某些刺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可以引起机体肾上腺能的活性增加,通过交感神经的兴奋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索,作用于细小动脉平滑肌受体,使得细小动脉收缩或者痉挛,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在这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也增多,进一步使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进一步地上升。 3.2神经肽Y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是一种含36个氨基酸残基的神经多肽,自从1982年,Tatemoto从猪脑发现以来,有关NPY与高血压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NPY水平明显增高,且男、女性之问无差。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增高幅度与血浆NPY水平成正相关,治疗后血压的下降幅度与NPYN~下降亦相关[8。外源性NPY能通过兴奋其Yl受体直接升高血压,并能加强其他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NE)、酪胺、血管紧张素Ⅱ等的血管加压作用。另外NPY通过神经肽Y的兴奋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DNA*H蛋白质合成,增强NE等激素的促有丝分裂作用,从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使血管壁变厚,管径变小,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导致血压升高。另外,高血压患者应激状态的NPY释放量较高,可使其血浆NPY处于较高水平,而NPY又较易激发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而导致动脉壁的交感神经密度增高,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可见NPY对血压的影响在高血压个体中明显加强,可能与NPY受体水平升高、拮抗NPY升压因素的削弱有关。 3.3内皮素(ET)ET一1受体ET-A和ET-B均能参加调节醛固酮合成基因的转录。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患者和高肾素高血压患者中,ET-1可以促进血浆醛固酮分泌的增加IUI“J,引起钠水潴留,导致血压升高。另外,ET具有收缩血管,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4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腔几何构型改变的密切相关性。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一类信息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网络效应”,相互诱导、影响和/或促进,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机体血压、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过程。白细胞介素-I(IL一1)、自细胞介素-6(IL一6)、肿瘤坏死因子a(TNF-c)是人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Lin等发现高血压TNF-0且可使细胞间粘附分子一I(ICAM-1)表达增加,而细胞因子正是通过ICAM一1起作用激活自细胞,使之产生氧自由基,可直接使平滑肌收缩或间接使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失活和减少前列环素(PGI2)释放,进而导致血压升高。Bozkurt等发现TNF-0在啮齿类动物有促进心肌肥厚和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IL-1、IL-6、TNF-c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使平滑肌细胞内钙快速升高,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血流动力障碍,使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IL-1、IL-6、TNF•o释放增多,进一步加重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5总结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完全探究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由遗传及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存在着家族遗传性,同时,患者个体的行为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生起到诱导因素。目前认为,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有关,比如: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内皮素-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