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200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的第三大国,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6年(0.9%)到1994年(2.5%)迅速增长近3倍,目前糖尿病患者已接近4000万。据卫生部最新报告,这样的增长趋势将导致我国每天增加3000例新患者,每年增加12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90%为2型糖尿病(T2DM)。但国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均低于发达国家。由于T2DM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并发症,增加致残、致死率。
很多代谢因素可加速T2DM的各种并发症,其中以心脑血管病变最为严重。高血糖、血脂异常、高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抵抗(IR)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接着慢性炎症后血管平滑肌功能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此外,血小板功能改变,使血小板聚集,加以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抗凝机制减弱,从而形成AS斑块,斑块脱落致血栓形成。这些病变的发生有时可先于临床糖尿病。
基于以上述认识,防治T2DM患者的策略不应专注于单一降糖,而应同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关注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及抗炎。
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第三次指南强调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的首要和基础措施[5]。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也推荐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热量摄入,以低热、低脂、高维生素及高可溶性纤维饮食为宜,增加运动量(每天至少运动60min),每周进行5次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当然,运动量要个体化,美国和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均证实,在肥胖的糖耐量减低(IGT)者中,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使体重下降,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6]。糖尿病患者同时还应戒烟,减少酒精及盐的摄入,对肥胖的T2DM患者可加用减肥药物,如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或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西布明)。奥利司他还可延缓IGT发展为T2DM。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不明显和处在心血管疾病高危状态的个体,应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代谢异常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