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痛风易急性发作的季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进食高嘌呤饮食、关节损伤、感染等都会诱发痛风。痛风起病急骤,多数患者会在半夜突然因关节剧痛而惊醒,有的还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痛风都有哪些表现呢?专家提醒,早期的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大多表现为单关节炎,即第一跖趾及趾关节出现异常,之后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它关节也逐渐出现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等问题。有的患者体温会达到38、39℃,有时还会出现寒战、倦怠、厌食、头痛等症状。转为慢性后,患者不得不面对痛风石、关节畸形僵硬、肾脏病变等问题。此外,痛风患者常伴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所以,痛风的治疗不容忽视。
一、痛风的西药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药物
①秋水仙碱:对本病有特效,开始每小时0 5mg或每2小时1mg,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道反应时停用。一般需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内减轻,24~48小时内控制,以后可给0.5mg,每日2~3次,维持数天后停药。胃肠道反应过于剧烈者可将此药1 ~2 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于5~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入,但应注意勿使药物外漏,视病情需要6 ~8小时后再注射,有肾功能减退者24小时内不宜超过3mg。对诊断困难病例可作试验性治疗,有助于鉴别诊断。副作用为秃发、白细胞降低。
②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有明显抗炎作用,且能促进尿酸排出,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初剂量为0.2~0.4g,以后每4~6小时0.1g,症状好转后减为0.1g,每日3次,连续数日停药。本药可引起胃出血及水钠潴留,在活动性溃疡病患者及心脏功能不全者忌用。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副反应偶有发生。
③消炎痛:疗效与保泰松相仿。初剂量25~30mg,每8小时1次,症状减轻后25mg,每日2~ 3 次连服2、3日。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水钠潴留、头晕、头痛、皮疹等,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④布洛芬:每次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症状在2~3天内迅速控制。本药副作用较小,偶有肠胃反应及转氨酶升高。
⑤炎痛喜康:每日20mg,1次顿服。偶有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应注意血象及肝肾功能。
⑥萘普生:口服每天500~750mg,分两次服用。副作用小。
⑦ACTH与强的松:对病情严重而秋水仙碱等治疗无效时,可采用ACTH25mg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或用40~80mg分次肌肉注射,此药疗效迅速,但停药后易于“反跳”复发,可加用秋水仙碱0.5mg,每日3次,以防止“反跳”。口服强的松亦有速效,但停药容易复发。因长期用激素易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二者尽量不用。
(2)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及药物
①一般处理:饮食控制,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蛤蟹等。肥胖患者应减少热卡的摄取,降低体重。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饮酒、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②降低血尿酸药物的应用:根据患者肾脏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每日排出尿酸量低于6 00mg及肾功能良好者,用排尿酸药;肾功能减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600mg者,选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在血尿酸增高明显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病人,可二者合用。有使血尿酸下降及痛风石消退加快的作用,因两组药物均无消炎止痛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有动员尿酸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急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故不宜在急性期应用。
a.羧苯磺胺(丙磺舒):为排尿酸药。初用0.25g,每日2次,2周内增至0.5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g。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肠胃刺激、肾绞痛及激起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b.苯磺唑酮:为排尿酸药。自小剂量开始,50mg每日2次,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为600mg。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c.苯溴马龙:为排尿酸药,每日1次25~100mg。可有胃肠道反应,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d.异嘌呤醇:为抑制尿酸合成药。每次100mg,每日3次,可增至200mg,每日3次。个别病人可有发热、过敏性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而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停药及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均能恢复,偶有发生坏死性皮炎则病情严重,应立即抢救治疗。用药期间也可能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③秋水仙碱的应用:在痛风反复发作的病人,慢性炎症不易控制,虽经上述治疗,有时仍有局部关节酸痛或急性发作,此时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每日0.5mg或1mg。
④其他: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伴发或并发症者,须进行对症治疗。关节活动困难者须予以理疗和锻炼。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3)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及药物:一般认为血尿酸盐的浓度在8~9mg/dl以下者不须药物治疗,但应避免过食(特别是高嘌呤饮食)、酗酒、过劳、创伤及精神紧张等诱致急性发作的因素。血尿酸过高应予异嘌呤醇治疗。
(4)继发性痛风的治疗及药物: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对痛风的治疗原则同前述,降低血尿酸以异嘌呤醇为首选。但由于尿酸生成和排出较多,排尿酸药易加重肾脏负担而不选用。
二、中医偏方治疗
1、牡丹藤1500g,牛膝30g,钻地风60g,五加皮250g,红糖250g,红枣250g,烧酒5000g ,密封1个月。每次30ml,日3次服,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2、苍术15g,黄柏15g,蚕沙12g,木瓜10g,牛膝6g,丹参15g,白芍12g,桑枝12g,五灵脂9g,元胡15g,路路通15g,槟榔10g,茯苓15g,升麻3g,甘草3g,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3、凌霄花根(紫葳根)6~10g,浸酒或以酒煎服,有活血止痛之功。
4、珍珠莲根(或藤)、钻地风根、毛竹根、牛膝各30~60g,丹参30~120g,水煎服,兑黄酒,早晚空腹服,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主慢性痛风。
5、红花、白芷、防风各15g,威灵仙10g,酒煎服,有活血祛风之功,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
6、党参60g,白术60g,熟地黄60g,山药30g,海浮石30g,黄柏60g,锁阳15g,南星30g ,龟板30g,干姜灰15g,共为末,粥糊为丸,每次9g,日3次,主补脾益肾、化痰散结,治气血两虚,痰浊痛风。
7、山慈姑30克。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该方含有秋水仙碱成分,能有效缓解痛风发作,用于痛风发作期。
8、萆解60克,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用于痛风发作期和缓解期,能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9、稀莶草、臭梧桐各15克。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用于风寒湿痹型痛风。
10、地龙12克,当归、五灵脂、牛膝、羌活、香附、桃仁各10克,乳香6克,生甘草6克。痰热加酒炒黄芩、黄柏各10克。水煎3次,共取汁600毫升,混合后3次服。用于痛风气血瘀滞型者。
11、蚕沙12g,木瓜10g,牛膝6g,丹参15g,白芍12g,桑枝12g,五灵脂9g,元胡15g,路路通15g,槟榔10g,茯苓15g,升麻3g,甘草3g,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12、牡丹藤1500g,牛膝30g,钻地风60g,五加皮250g,红糖250g,红枣250g,烧酒5000g,密封1个月。每次30ml,日3次服,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三、饮食治疗
正常人嘌呤摄入量每日可多达600~1000毫克,痛风患者在关节炎发作时摄人员每日不宜超过100~150毫克。因此,我们心里应该有一个“谱”,哪些食物的嘌呤量多,尽量少吃,哪些食物含嘌呤少,多吃无妨。根据嘌吟含量,食物可分为嘌呤含量很少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小于25毫克)、嘌呤含量较少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25~75毫克)、嘌呤含量较高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75~150毫克)和嘌呤含量高食物(每100克食物含嘌呤大于或等于150毫克)四类。
尽管外源性嘌呤产生的尿酸很少,但是对于有痛风病患者而言,适当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是非常必要的。食物嘌吟含量与细胞含量成正比,同体积的食物,细胞数量越多,其嘌吟含量越多,而几乎不含细胞成分的牛奶、鸡蛋则嘌吟成分含量甚微。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不仅要摄入低嘌吟饮食,而且应该适当控制总能量和脂肪的摄入,多食用蔬菜和水果等成碱食物,少食用海鲜和肉类等成酸食物,以提高尿液的碱性,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结晶的形成,缓解痛风的症状。具体地说,就是要积极控制外源性嘌呤的摄入,减少尿酸的来源,用一切治疗手段促进尿酸从体内排泄,限制总能量的摄入,使体重低于理想体重的10%~15%,合理安排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具体饮食标准如下:
1、低嘌呤食物可放心
■主食类:米、麦、面类制品、淀粉、高粱、通心粉、马铃薯、甘薯、山芋等。
■奶类:牛奶、乳酪、冰淇淋等。
■荤食:蛋类以及猪血、鸡鸭血等。
■蔬菜类:大部分蔬菜均属低嘌呤食物。
■水果类:水果基本上都属于低嘌呤食物,但仍不宜大量。
■饮料:苏打水、可乐、汽水、矿泉水,茶、果汁、咖啡、麦乳精、巧克力、可可、果冻等可适当食用。
■其他:酱类、蜂蜜。
2、中等嘌呤食物宜限量
■豆类及其制品:豆制品(豆腐、豆腐干、乳豆腐、豆奶、豆浆)、干豆类(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豆苗、黄豆芽。
■肉类:家禽家畜肉
■水产类:草鱼、鲤鱼、鳕鱼、比目鱼、鲈鱼、螃蟹、鳗鱼、鳝鱼、香螺、鲍鱼、鱼丸、鱼翅。
■蔬菜类:菠菜、笋(冬笋、芦笋、笋干)、豆类(四季豆、青豆、菜豆、豇豆、豌豆)、海带、金针、银耳、蘑菇、菜花。
■油脂类及其他:花生、腰果、芝麻、栗子、莲子、杏仁。
3、高嘌呤食物应禁忌
■豆类及蔬菜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
■肉类:家禽家畜的肝、肠、心、肚与胃、肾、肺、脑、胰等内脏,肉脯,浓肉汁,肉馅等。
■水产类:鱼类(鱼皮、鱼卵、鱼干以及沙丁鱼、凤尾鱼等海鱼)、贝壳类、虾类、海参。
■其他: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